用“建筑能效标识”赋能碳中和

目标“零碳建筑”

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通过人为手段清除,使产生量与清除量平衡。对于我国600多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而言,建造阶段的碳排放已经是历史了,是“隐含”量,碳中和的重点在于运行阶段。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内部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和建筑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因此,每一栋建筑的碳中和任务需要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开始。实现了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建筑被称为“零碳建筑”“零能建筑”或“碳中和建筑”。
建筑本质上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建筑内的能源使用系统就像我们身体的血管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建筑内输送能源,保证建筑的正常工作。理论上讲,只有所有建筑普遍参与碳中和建设,建筑领域整体的碳中和目标才能以较低成本实现。为此,有必要对每一栋建筑的能效进行定期测量,就像我们每年要定期做一次健康体检一样。单栋建筑的建筑能效标识,实际上就是建筑的“能效体检”报告。欧美国家过去几十年普遍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对推动当地建筑领域整体迈进碳中和步伐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筑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数字化的过程,每年更新的建筑能效标识不仅记录每一栋楼宇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数字,而且通过横向比对,以具体分数或等级定量标示每一栋楼宇在双碳目标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促进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撬动绿色金融力量

1254221043217.jpg
第一,提高业主的主动性。建筑能效标识有助于向业主传递市场的节能减排压力,提高业主的节能减排主动性。我国“十二五”“十三五”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量,连续十年,维持在每年2000万平方米,十年合计2亿多平方米的水平。相较于100多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总量而言,每年2000万平方米的节能改造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建筑入口都开始张贴能效标识了,能效低的业主将会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因为研究表明,建筑能效与建筑品质和舒适度高度相关,能效越高,质量就越好,环境就越舒适。业主为了维持建筑楼宇的价格和租金,节能减排的主动性会明显提高。
第二,提高绿色金融的参与度。我国政府从2010年以来,通过一系列金融、税收、财务相关激励补贴措施,大力扶持发展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于业主来说,这是一种“零成本”、甚至是“负成本”的节能减排模式。所谓“负成本”意味着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贴现后超过前期投资。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这些机会是节能公司发现的,投资改造也是节能公司完成的。但是节能服务公司作为一类轻资产机构,融资难长期存在。有了建筑能效标识数据支撑,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清楚了解每一栋建筑的能耗等级现状和提升潜力,将能效贷款风控做得更加稳妥到位,从而推动建筑节能减排产业的高速发展,创造可观的绿色就业机会。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2206077992766.jpg
第三,完善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是一项精细化的碳中和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精准数据基础之上。
譬如办公楼出租率是一个很重要的经营数据,100%出租率和60%出租率的办公楼,核算能耗强度的面积基数应该根据出租率不同加以修正。一旦有了年度更新的能效数据,办公楼的能耗限额就能自动精准修正,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倒逼机制就能促进当地建筑能效提升。
同样,基于能效标识数据,还可以同步推出建筑碳排放强度核算,逐步开展碳排放限额管理。在建筑碳交易市场未开通前,政府可以对超出上限部分征收“惩罚性”碳价。建筑碳交易市场上线之后,对于超限部分的碳排放量,建筑业主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反之,节约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有了基于建筑能效标识数据的碳配额,每一栋建筑业主就会真正重视碳排放管理,认真制定自己建筑的“双碳”目标计划。
同时,建筑能效标识还有助于推广“双碳”文化。建筑领域的“双碳”目标不仅依靠技术进步,更依靠我们每一个人坚持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生活。公共建筑内不乏知名机构和企业,利用能效标识数据反映的“双碳”成绩,有助于科普碳知识,传授绿色使用模式,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国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始于2008年。当前,在城市数字化背景下,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能耗管理应用的深度融合,加快建筑能耗管理数字化进程,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效测评成本,保护数据安全和业主隐私,解决长期困扰测评成本的问题。可以预见,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推广将在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强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