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关于低碳、绿色、节能、超低能耗建筑的提案

倪海琼

全国人大代表,奥顺万达集团总裁

6515341121088.jpg

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首先,要加厚产业深度,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突破一批关键设备和核心材料的研制瓶颈;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其次,要在公建项目中加强示范引领,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中进一步加深应用;在城镇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考虑采用专项补贴形式鼓励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国家乡村振兴计划贡献力量。

最后,要坚持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与维护,加严材料检测与施工监管,科学开展评价认证,从源头把住产品质量关,确保被动房真实达效。

 

南存辉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

8535650536261.jpg

近零能耗建筑要在全国范围顺利普及,还需要在法规、标准、监管、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力气。

1、强化建筑节能法规标准引领。建议加快建筑节能立法,并建立强制性建设标准,为我国实施近零能耗建筑确定清晰的法律框架和技术路线。

2、推广全程能效模式,推动建筑深度节能。建议由住建部牵头,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完善绿色建筑发展激励政策和建筑能耗监管与改造制度,特别是在公共建筑建设中大力推广全程能效模式,全生命周期开展智慧能效管理。

3、强化建筑节能执行监管。建立完善的近零能耗建筑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我国统一的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出台《近零能耗建筑评价管理办法》。可参考德国做法,建立建筑能效证书系统,显示建筑物的能效级别,并规定房地产在广告宣传、销售和出租过程中必须出示建筑能效证书,大型公共建筑须在公共区域明显部位出示能效证书,以利公众监督。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立建筑能效后评估机制和能效标准评级,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权威认证,对正在使用中的建筑能耗进行检测评估,对能耗水平优于地区均值的单位,在用能成本、绿色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

4、培育近零能耗关键产品和技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节能企业加大力度开发研究制约我国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借势老旧建筑近零能耗改造升级,大力推动近零能耗关键产品和设备国产化。鼓励建立推广近零能耗建筑的产业链联盟及创新联盟,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郝际平

全国正协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

1924731686804.jpg

关于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建筑门窗改造的提案。

应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建立统一的旧门窗更换规划和管理机制,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到城镇规划、老旧房屋改造的政策和文件规范中,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措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系统组建门窗专家评审组,对所有纳入改造范围的城镇老旧小区房屋的门窗,就安全性和节能性做出专项评估,以此作为改造时更换或维修的依据。

应由财政部牵头,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制定相应的资金奖励政策,为建筑节能工作旧窗更换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门窗性能要求高的气候区域,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使真正满足标准要求的节能窗应用一步到位,避免重建浪费。

 

朱惠英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130594543698.jpg

当前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等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应不断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利用现代化技术降低建筑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耗。二是通过提高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水平、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高品质应用等措施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戴雅萍

全国人大人表,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58086093550.png

《关于制定民用建筑碳达峰方案,推进建筑领域碳减排行动》。

建筑行业要同步实现碳达峰,应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推行碳减排和碳中和,必须对现行的建筑行业建设模式和行业标准进行重大变更。应该将低碳发展要求及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发展规划,从政策方面制定建筑碳达峰政策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现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技术导则、技术指南等进行整体的修编与调整,建立一套与建筑碳减排目标相对应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全面开展低碳技术和产品认证等第三方认证。

 

陈锦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

4790537372119.jpg

大力推广低碳住宅。

一是制定国家强制性低碳建筑标准,并对低碳住宅进行明确定义;二是在土地供应时增加低碳要求,增加市场低碳住宅供给;三是参照低能耗家电鼓励等系列政策,对购买达标低碳住宅的个人进行现金补贴或契税减免。
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
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一是禁止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大力推广外墙内保温技术;二是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计算规则;三是大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

 


王翠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900241027333.jpg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提案》。

 

一方面建议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标准进一步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

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以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生产和建造阶段,加大绿色建造力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

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的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方面加快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等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

大力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洪杰

全国人大代表,三颗树董事长兼总裁

洪杰.jpg

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按照目前的数据预测,全国建筑碳达峰时间为2040年,比国家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时间要滞后10年,而且我国建筑总量持续增长、每年有160亿平方米的新建房屋面积为能源利用率仅33%的高耗能建筑,所以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姜希猛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研究院院长

姜希猛.jpg

以建筑节能为中心,大力推进居民建筑分楼栋热计量。

应以热计量为抓手,推动供热行业向智慧供热转变,引导全民自主节能,在全社会形成用户行为节能文化,以获取建筑节能中的最大效益,助力“30·60”双碳目标兑现。


徐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6282359884911.png

加快建设绿色化基础设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基建企业加强绿色建造技术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不断完善绿色基建产业链和提升一体化集成实施能力,研发绿色基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基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并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推进。

二是要加大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固废处理、城市河道等环保工程建设投入规模。

 

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只有广大乡村绿色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杨伟军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会长

5781813255949.jpg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绿色建筑发展专项基金,针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分星级、分阶段给予容积率奖励、财政补贴等不同的奖励政策;创新利用税收、金融等工具,放大财政投入效应,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绿色建筑项目。

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制定完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制度:项目土地出让、立项核准、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绿色把关制度;建筑使用过程中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超限额加价、节能量交易等制度;既有建筑拆除审批、节能改造项目确立、节能改造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发展浅层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管理制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材、设备评估认证、建筑能效测控、节能量认定规则、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咨询服务等制度;绿色建筑产品认证制度。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健全完善现有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并完善技术标准,发布并及时更新推广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目录,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多元利用绿色建筑技术,依托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等,持续推进绿色建筑科研创新,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相关技术,扶持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建筑全寿命绿色运营,将绿色运营纳入立法考核和常态化管理。

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加快制定浅层地热能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经费补贴减免等政策扶持办法及相关考核、责任追究办法等。鼓励探索以地热能为主体,多种清洁能源融合的地热+”第三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效率和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比例,推动浅层地热能健康、快速、平安发展。

 

彭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6444230676500.jpg

推动新材料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绿色材料的应用突破在于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建议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改造使用节能玻璃、发电玻璃、储能等绿色材料,明确新建建筑碳减排指标,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使材料先行转化为应用领跑

示范引领是发挥绿色材料应用乘数效应的关键。他建议,加快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建设,将产业基础好、示范应用广、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列入国家智慧能源城市建设试点,对关键材料研发生产、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智能电网改造升级、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技术、资金、政策扶持,为城市探索零碳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张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3831945798485.jpg

要想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必须同时解决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内含碳排放运营碳排放

首先建筑行业碳中和需要建材业和建筑业协同才能实现。尽管近年来为了提升建筑业低碳水平,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局部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达到80%水平,但承担保温隔热的建筑围护材料未能协同提升性能和标准,已成为发展低碳绿色建筑的堵点。

其次,需借助碳交易市场机制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环境问题,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法规和经济手段并重。法政手段是引导和规制,经济手段是平衡。

最后,建筑行业低碳健康发展需要低碳认证标准体系和机制保障。规范建筑行业低碳发展迫切需要权威机构对低碳建材产品和低碳建筑实施认证,以杜绝鱼目混珠。